top of page
dadaluxliving

大腸癌篩查方法知多少

已更新:2022年3月22日


大腸癌已是香港頭號殺手,而且一直年輕化,每年新症逾五千宗,死亡率也在所有癌整中排第二。及早接受篩查,就可有效作預防或及早發現而治療,這樣就可提高治療成效和存活率。

  大腸癌篩查最少有四種方法:

1. 大便隱血測試:是非入侵性測試。大便隱血測試是檢測參加者的大便有沒有肉眼看不到或未看清楚的微量血液,是相對便宜的方法,分為兩種。

  • 愈創木脂測試:這個方法是使用化學試劑來檢測大便隱血,用試紙變色來判斷大便是否有隱血,但某些食物或藥物也會影響測試結果,所以會建議事前避免進食某些食品和藥物以提高準確度,要取三個樣本,準確度不高,患痔瘡也可有假陽性。不少做這測試而出現假陽性的人,在事後以大腸內窺鏡再檢測時才知道沒事,虛驚一場。

  • 免疫化學測試:這個方法是使用抗體來檢驗大便隱血,需要一至兩個樣本,也不需要限制飲食與飲物,使用標準化的儀器測試,準確度較高。

不過因為瘜肉甚至早期的腫瘤不一定會出血,到出血時可能已是腫瘤較嚴重的時期,測試完還是要做大腸內窺鏡檢查。另一方面,檢查時只抽取部分大便樣本,加上腫瘤不是經常流血,樣本不一定沾有血液,可能出現假陰性。不過,因這方法較便宜,通常適合沒有明顯家族病史的人每兩年做一次。


2. 血夜癌指數/腫瘤指數(CEA):這指數較適宜用作治療後的追縱,如果用來做無症狀時的蒒查就不準確,因為某些生活習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 CEA 上升,例如抽菸、大腸憩室炎、消化性潰瘍等,很常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


3. 大腸癌基因測試:主要用來識別有否遺傳基因病變,但用來做蒒查是不適宜的,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4. 大腸鏡檢查:有明顯家族病史的人最好這方法檢查。是入侵性測試。檢查前,須進行低泹飲食和服用瀉藥清理腸道。檢查期間,醫生順便可抽取組織樣本進一步化驗和切除瘜肉。檢查的潛在風險包括刺穿腸道、嚴重出血和切除瘜肉所引起的併發症,但這些情況很罕見。組織化驗結果有助評估患癌風險,以作預防。大腸鏡檢查分為兩種:

  • 乙狀結腸鏡檢查:把一條附有攝錄鏡頭、長約60厘米的儀器從肛門放入大腸內,檢查大腸壁。檢查範圍只覆蓋至結腸的下半部分。

  • 大腸內窺鏡檢查:為現時最佳的檢查方法,但也是較貴的方法。把一條長1.6米的幼管放入大腸內照整條大腸,需時15分鐘至1小時。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建議沒有明顯家族病史的人士考慮每隔1或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隔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隔10年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有明顯家族病史的人士則宜直接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為篩查方法。

  衞生署在2016年開始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資助於1946至1955年出生而又未有病徵的香港居民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和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已患病或較高風險患病人士。先導計劃針對沒有明顥家族史的人士,採用國際間普遍沿用的大便免疫化學隱血測試作為篩查工具,建議他們在三年內做這測試,然後每兩年進行覆檢。專家工作小組建議「較高風險」——有明顯家族史的人士應就個別情況及年齡採用定期及入侵性檢查,如乙狀結腸鏡檢查或大腸內窺鏡檢查等,從而直接和較準確地檢視大腸內壁情況。部分「較高風險」人士可能需要接受基因測試,以識別有否遺傳基因病變。


2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