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S.CHIU

保住肛門保住命



用「便袋」代替肛門——這就是從前大部分直腸癌病人接受手術治療的結果。因為直腸接近肛門,大多數患者須進行「腹會陰切除術」(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把腫瘤連肛門切除,此後沒有排便功能,要在腹部加一個人工造口,永久掛便袋。隨住醫學的提升,利用腹腔鏡手術及機械臂的幫助,已大大降低切除肛門的機會。


甚麼是結腸造口 ?


在手術的過程中,將一部份結腸或直腸切除,而將結腸的末端,縫於腹部的一個開口上,便成為結腸造口(假肛)。由於造口是縫於腹部上,它沒有括約肌控制糞便的排出,故糞便會由結腸造口直接排出體外。病者本身並沒有排糞的感覺,也不能控制它的排出,故此需要在造口的位置貼上造口袋,以收集排泄物。



造口本身是腸的一部份,由黏膜包裹,它表面佈滿很多微絲血管,故呈鮮紅色,質地柔軟,就像我們口腔內的顏色一樣。大小不一,形狀多為圓形,有些造口是平坦的,有些則突出腹部約1-2 cm。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

微創手術已廣泛應用於大腸癌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及直腸癌,而直腸癌比結腸癌的切除手術難度較高,過程亦較複雜。直腸位於肛門以上至15厘米位置, 醫生在治療直腸癌時需要保存其功能,包括大便功能及控制性功能和膀胱功能的神經線。隨住手術的技術的提升,利用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由過去要求有5cm的邊緣減至2cm的邊緣位置,減少切除直腸的部份,並可以將周邊直腸系膜組織切除乾淨而保留肛門。只有少於10% 的直腸癌個案需要切除或封閉肛門。


微創手術合併機械臂系統


微創手術合併機械臂系統 大大提高微創手術成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結腸外科組早於2004年引入了微創技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簡稱ESD),現時該技術已廣泛應用。在這基礎上,中文大學醫學院在2010年更與新加坡合作,開發機械臂平台EndoMaster EASE,用於胃道癌微創手術。在微創手術中,透過控制伸縮機械臂配有兩隻裝上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的可將附於腸胃內黏膜的癌細胞連同周邊邊緣及黏膜下的病變組織一拼切除,根治癌症,減低復發率。醫生能控制機械臂以便掀開及拉高病變組織依附的黏膜來切割,安全度大增。中大外科團隊於2020年5月起運用第二代系統進行臨床試驗計劃,順利完成全球首個大腸癌個案。

(相片來源:香港中文大學)

機械臂切除直腸癌手術,一 般約需三至四個小時,適合腫瘤位置很低的直腸癌病人。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稱,在六個案例中,病人在手術中腸道都沒有穿孔。病人在手術後一天可以進食,再多一天便出院。早期患者若能接受這種新技術,治療成效必會提高。當一般公立與私家醫院暫時使用由人手控制的ESD微創手術時,中文大學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使用的機械人技術,是目前安全度最高的一種外科手術。或許只有極少數直腸癌的個案保不住肛門,大部分患者都不必擔心了。

52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