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大腸癌一期的5年存活率(即確診患癌後5年仍然生存的機會率)可高於90%。相反,大腸癌四期的5年存活率只有8%。雖然不是每粒大腸瘜肉(polyps)都會發展成大腸癌,但90%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瘜肉經過五至十年演變而來。大腸瘜肉是長在結腸或直腸內的一個腫瘤,大腸壁粘膜表面凸起,表皮異常增生,可呈現扁平狀或有柄的突起狀,可生在大腸的任何位置,大多出現在大腸左側與直腸之中,少數長在直腸段。
大腸瘜肉可分為以下類別:
1. 非腫瘤性瘜肉:基本上不會癌化,可分為:
增生性瘜肉: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
發炎性瘜肉:假瘜肉,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導致;
幼年性瘜肉:這種瘜肉多半發生在較年輕的族群,跟發炎性瘜肉一樣,有時候也會出血;
缺陷性瘜肉
2. 腫瘤性瘜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化機會為5-10%。如果不加以處理,假以時日,就可能會變成大腸癌。腫瘤性瘜肉分為:
管狀腺瘤;
絨毛狀腺瘤;
管狀絨毛狀腺瘤;
鋸齒狀息肉。
要注意以下兩點:
鋸齒狀息肉與增生性息肉病理組織相似,但鋸齒狀息肉有癌化可能;
發炎性瘜肉一般是屬於不會癌化的瘜肉,但若伴隨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仍可提高大腸癌風險。
大腸瘜肉的演變
大腸的黏膜細胞代謝脫落後須經由 DNA、RAN 蛋白質複製,變成一個新黏膜細胞。如果當黏膜細胞再生時發生錯亂,異常變成一些小瘜肉,慢慢變成腫瘤,最後形成大腸癌。一般來說,形成大腸瘜肉平均約需10年,從大腸瘜肉成為大腸癌則約需5年,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的。
大腸瘜肉的症狀
大腸瘜肉很少有明顯症狀,大多需要在大腸鏡檢查下才發現。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大腸瘜肉已響起警號:
直腸出血:糞便有黏液或血,可能是大腸瘜肉、癌症或是痔瘡或肛門裂傷。
糞便顏色變化:糞便出現紅色條紋,或呈黑色
便祕或腹瀉:便祕或腹瀉持續超過一週,可能是大腸瘜肉變大的警號
腹部疼痛:可能因為大腸瘜肉變大會導致腸道阻塞,繼而造成腹部疼痛
缺鐵性貧血:大腸瘜肉的出血可以是沒有跡象的,這種慢性出血最終將使血液中缺乏鐵,也就是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感到疲勞和呼吸困難。
誰是高危一族?
即使沒有腹部疼痛、糞便有血或排便習慣改變,以下高危一族亦需定期檢查有否大腸瘜肉,以避免患上大腸癌:
50歲以上;
有以下的病史或家族病史(有這些家族病史的人,要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做大腸瘜肉篩查,否則到45歲時便有九成機會患大腸直腸癌):遺傳性(非瘜肉演變成的)大腸癌、家族性腺性腸瘜肉、加德納症候群、MYH 基因相關瘜肉症、 黑斑瘜肉症候群、 鋸齒狀瘜肉症候群;
既往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群;
長期進食高脂肪、紅肉、高動物蛋白、低纖維飲食以及油炸食品者;
久坐,缺乏運動;
超重,肥伴(男性腰圍高低於90公分,女性高於80公分);
吸煙;
喝酒;
有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病;
未經治療的第二型糖尿病;
排便習慣不正常;
少喝水;
腸道益生菌群不足;
據統計,男比女風檢稍高一些。
Comments